中式婚礼的婚嫁习俗和传统

图片来源:包头幸福果子婚礼会馆
中式婚礼通常是指中国的传统结婚仪式。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婚礼呢?

图片来源:包头幸福果子婚礼会馆
例如:当新娘被抬进婚礼现场时,欢声笑语、锣鼓喧天,新娘会被粉红色的红绸纱罩盖住,象征着新娘的神秘和高贵。在婚礼上,新郎通常佩戴着寓意美好的大红花,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。这些传统习俗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,婚礼中这些元素的融入成为婚礼更具中国特色的重要环节。这种婚礼风格,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流行起来了。似乎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又回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受到了广大新人的欢迎。如今,中式婚礼越来越注重个性和创意。在西方或混合式婚礼盛行的今天,突然举办一场传统中式婚礼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。中国传统婚礼的仪式源自古代的“六礼”,包括以下环节:先是纳采,接着是问名,然后是纳吉,再是纳征,接下来是请期,最后是迎亲。如果您对中式婚礼有兴趣,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中式婚礼的婚嫁习俗和传统。实际上,在我国的很多地方,这些婚姻习俗仍然存在并得以传承。

图片来源:包头幸福果子婚礼会馆

图片来源:包头幸福果子婚礼会馆
提亲
男女婚姻的重要事情,按照父母的意愿,通过媒人牵线搭桥,认为门当户对,互相交换“庚贴”(年龄、生辰八字),压在灶君神像前的茶杯底部,以测量神的旨意。如果在三天内家中没有碗碟破碎、饭菜发臭、家人争吵、猫狗不安等“异常”情况,那就请算命者来“排八字”,看看年庚是否相配,生肖是否相冲。旧时有人迷信所谓的六年大冲、三年小冲;男子婚嫁的年龄是双数,女子十九岁不嫁;认为鸡狗不和、龙虎相斗、虎羊难相配、蛇鼠难共处等情况难以结婚,只有确认周全后才考虑结婚。
定亲
订婚前商定婚事,商定婚事后商量“小礼”,在买卖婚姻的年代都要讨价还价。一般来说,小礼包括四至六件的绸缎衣料、两枚金戒指和一副金耳环;聘礼分为小礼、中礼和大礼,分别为三十六、六十四和一百二十(银圆);食品方面,“六十四”是一个标准,包括64对包头、64只油包、64只麻饼等,此外还有2-8担不等的老酒,因此喜宴上有“老酒甏”这一习俗。
男方在定亲后,将上述的礼品用篷车运送到女方家。女方作为回礼,多会赠送金团、油包和由闺女自己做的绣品。在定亲的证明上,男方会送上一本“过书”,通常被称为“红绿书纸”(纸张的外面是红色,里面是绿色)。女方则会送上“回贴”,表示认可,通常被称为“文定”。因此,在过去,夫妻吵架的时候,妻子经常会说自己有一张“红绿书纸”,来压制丈夫。在“文定”之后,挑选吉日来迎娶,这通常会由挑日的店铺选出一个“好日”的日期来进行。亲友们会送上礼物,婚礼上通常是现金,或者喜幛、喜轴,并附上祝福语,如“百年好合,五世其昌”、“天作之合”等。嫁妆通常是绣花或绸缎被面、被头,或者是日常用品。有的也会送红枣、花生、桂圆、莲子,寓意着“早生贵子”。
成亲
为了庆祝婚礼的“好日”,有一些俗谚称之为“请吃酒,挜拜生”。在这个好日之前,新郎会用红纸写上“知单”,来请长辈亲友来参加喜宴。长辈们在自己的姓名下写上一个“知”字后,方可出席。此外,在好日之前还有待郎、待嫁之俗,双方父母会请子女吃包子、蚶子、肘子、栗子、莲子,以求“五子登科”的好彩头。另外,在好日前三到五天,男方还会送女方“轿前担”(结婚礼品),通常包括两只鹅、一方肉、两尾鱼等。
观察嫁妆的情况
男方前往女方处搬取嫁资,女方将嫁资放置于厅堂供人观看,称之为“看嫁资”。所用的器物都被用红色的绳线装扮,衣物则被薰以檀香,箱底还放置了几枚银元,俗称为“压箱钱”。嫁资被搬到男方处后,也会陈列在厅堂供人观看,同样叫做“看嫁资”。阿婆会拿着女方的钥匙包,取出钥匙来开启箱子,这一过程俗称为“掏箱”。
安排伴郎入座
迎亲前一天,男方要进行"安床"的仪式。一位名叫"全福"的妇女,会取24双筷子用红线系扎起来,然后放在新郎的座位下面,称之为"安床"。在婚前一至三天的晚上,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(男孩)会与新郎一起睡在床上,被称为"伴郎"。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、花生、鸡蛋,寓意为"包生儿子"。等到离开时的"好日"早晨,还要给他一个红包,这在俗称为"挈出尿瓶"。
享先
在好日前的一两天,男方前往租借婚庆用品的器店,租到了花轿和婚礼用具,装饰了彩灯和鲜花,准备了高级的宴席款待贺客,称之为"细便饭"。在好日的五更时辰,男方准备了丰盛的猪羊或五牲福礼以及水果,在厅堂上供奉"天地君亲师"的祭品,俗称"享先"。早餐时兴吃"享先汤果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