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解放初期到二十一世纪:月子生活的变迁史

图片来源:合肥福元馨禧月子中心
刚刚结束的国庆节,代表了新中国71周年的生日。

图片来源:合肥福元馨禧月子中心

图片来源:合肥福元馨禧月子中心
在过去的71年里,中国人民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不同阶段,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坐月子这个产妇生活中的变化。

图片来源:合肥福元馨禧月子中心
01
在20世纪50年代,即解放初期,国内经济非常薄弱,居住环境也比较差。对老百姓来说,吃饭是头等大事,而对产妇来说,生活同样艰辛。
那个时代,因为社会不发达,条件差,孕妇常常不得不自己生孩子,也得不到应有的护理。
尤其是在忙于农事的时候,有些妈妈在自己照顾好宝宝后,就会包好被子去田间劳作。
在过去,没有尿不湿这个产品。妈妈们会用一个小布袋子装满锅底的灰,然后放在婴儿的屁股下面,用来吸收尿液。如果家里的灰不够,常常需要去几家别人家借一点。
由于草木灰的珍贵,作为母亲的人经常会把潮湿的灰袋晒干后多次使用。有些地方则使用旧衣服剪成小块来代替。
当妈妈要出门干农活时,宝宝没有人照顾,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妈妈会把宝宝放在床上。但每次下班回家后,常常发现宝宝从床上掉落或被老鼠、虫子叮咬。
由于医疗条件差,养护环境恶劣,当时婴儿的存活率非常低。很多婴儿会因为“三天疯”、“七天疯”,而夭折。经常有夫妇生育七八个宝宝,可最终只能养活一两个。
02
在三年的自然灾害期之后,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,国民经济逐渐复苏,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。与此同时,坐月子的条件也有所改变,毕竟产妇需要吃饱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乳汁。
03
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稍微好一些。七十年代末,当女儿结婚后生了孩子,女儿的娘家人会给她们送一些粮食,这个习俗被称为“送祝米”,也有人叫它“挖祝米”,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呼。一般来说,送的食物有大米、红糖、面粉、鸡蛋等,还有一些少量的婴儿衣物、靴子、鞋子等服饰。
04
在八十年代初期,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开始,逐渐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。其中,坐月子生活在这一阶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。尤其是对于初为人母的妇女来说,她们的父母以及公婆都会格外照顾和宠爱她们。基本的食物,例如鸡蛋、红糖和米饭都会得到满足。同时,婆婆也会特别专注照顾儿媳坐月子,让她不用做任何轻微的家务,甚至在第一个星期内也不让她下床,整整一个月都不让外出。
05
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到了90年代,“送祝米”所涉及的人范围不断扩大,不再仅限于女方娘家。无论是家庭中发生喜庆事情,亲戚或邻居们都开始送上随礼,不仅有一两家,甚至可能超过十几家前来祝贺。除了传统的红糖、大米、鸡蛋等礼品外,也有木匠打造的婴儿车、婴儿床等高档礼品被送出。糖和米包装得精美,外面用红色纸签进行封口,以表达喜庆的心情。
06
在21世纪初,人们越来越重视送礼和祝贺这件事情。除了米、糖和婴儿衣物之外,家居用品如被子和毛毯也成为了送礼的选择。人们购买童装的范围也扩大到了六七岁的年龄段,婴儿车的数量增加了几辆。婴儿床也从摇篮床升级到了成人床。另外,各个亲戚见面时也增加了红包的礼金,金额从10元、20元、50元逐渐提高到100元。
现如今,坐月子期间产妇的饮食已经不再局限于之前的鸡蛋、红糖和米饭,而是增加了各种营养丰富的汤品。这些汤品有助于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,并且有助于产后身体的恢复。
如今,婴儿的灰布袋已经成为过去时,被尿不湿取而代之。生孩子的方式也都变成了去医院,这样既卫生又安全。自己接生的方式已经成为老一辈人私下回忆过去的笑话。
07
在过去的几年里,坐月子的产妇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现如今,家人会更加用心地照料产妇,提供各种各样营养丰富的月子餐,并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后恢复项目等等,这些已经成为现代产妇的基本要求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以及科学的坐月子观念逐渐被普及,越来越多的月嫂被雇佣到产妇家中。不仅如此,许多妈妈现在更倾向于选择到月子中心坐月子,而名媛月府月子中心则是一家应时而生的高级月子护理机构,为产后妈妈提供个性化的坐月子服务。
在月子中心,我们为贵宾定制科学化的食谱,根据他们身体的营养需求进行定制。这样,产妇和婴儿可以得到24小时不间断的全方位照顾,并进行科学的产后康复项目。相较于以往,名媛月府将艰辛的月子时期转变为产后妈妈温馨甜蜜的月子假期。
自从解放初期到二十一世纪,可以清楚地看出祖国的繁荣昌盛史,这是通过观察产妇坐月子生活条件的变化得出的。